
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
比如,一位妈妈告诉我,她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因为孩子作业写得慢而发火,甚至用竹尺抽打他的手臂。孩子一开始会哭闹,后来却不再说话。有一次,老师发现他在课堂上突然抽泣,问起原因,孩子只说“我怕回家”。这种恐惧像一层隐形的壳,把孩子的心慢慢包裹起来。
打骂最直接的后果,是让孩子学会用“沉默”来应对冲突。我曾接触过一个男孩,他父亲总用“打一顿就老实了”来管教他。孩子变得习惯性躲避眼神,甚至在和同学玩耍时也会下意识地缩起肩膀。有次他被同学欺负,却不敢反抗,因为“打人”早已成为他最熟悉的语言。
更隐蔽的影响是,打骂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。一个初中生曾向我倾诉,他总觉得自己“不被喜欢”,因为每次犯错后,母亲的巴掌总会伴随一句“你就是没用”。渐渐地,他开始用“我不好”来解释所有失败,甚至在考试失利时,会对着镜子自言自语:“我配不上好成绩”。
有些家长可能觉得,打骂能让孩子“记住教训”,但现实往往相反。我曾见证过一个女孩的变化:她父亲总用“打”来管教她,直到有一次她因为被同学嘲笑而崩溃大哭,父亲却说“哭有什么用”。结果,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尖叫,把课本摔在地上,甚至在家庭聚餐时拒绝与父亲对视。这种反叛不是对教育的抗拒,而是对伤害的本能反应。
打骂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到孩子的社交中。一个小学老师告诉我,班上有孩子总是躲在教室角落,甚至在集体活动中拒绝参与。家长解释说“他就是太调皮”,但老师发现,孩子每次被批评后,都会用拳头砸自己的胸口。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,往往源于对“惩罚”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打骂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最基本的信任感。一位父亲曾懊悔地告诉我,他总以为“打是亲”的道理,直到儿子在青春期突然离家出走。他才意识到,孩子早已把“父亲”这个词和“疼痛”联系在一起,而这种联系让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脆弱不堪。
其实,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,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笔触。当打骂成为习惯,孩子学会的不是如何面对错误,而是如何躲避伤害。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孩子在成绩下滑时,不是努力改进,而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;在人际冲突中,不是学会沟通,而是学会用攻击性行为保护自己。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深知改变并不容易。但那些在咨询室里颤抖着说出“我再也不想回家”的孩子,那些在父母打骂后依然坚持上学的少年,都在提醒我们:打骂留下的伤痕,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愈合。或许,当我们放下手中的戒尺,学会用语言代替暴力,孩子才会真正敞开心扉,说出那些藏在心底的委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