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男孩不听话该不该打

admin 8小时前 12:08:22 6
男孩不听话该不该打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在育儿路上的困惑。最近一位母亲找到我时,眼眶泛红:"孩子今年12岁,每次说他不听话,我就会忍不住打他。可最近他越来越抗拒,连作业都不愿意写,我该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在育儿路上的困惑。最近一位母亲找到我时,眼眶泛红:"孩子今年12岁,每次说他不听话,我就会忍不住打他。可最近他越来越抗拒,连作业都不愿意写,我该怎么办?"这让我想起无数个相似的场景,每个家庭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面对孩子的成长烦恼。

记得有位父亲分享过他的经历。他每天下班回家,儿子总是把书包甩在沙发上就去玩游戏。父亲气急败坏地打了孩子,第二天儿子却把书包藏起来,连作业本都撕了。这种行为背后,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被否定的痛苦。当父母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时,孩子的大脑会本能地关闭沟通通道,把注意力转向自我保护。

我曾观察过一个家庭的日常。每当孩子成绩下滑,父亲就会用"打一顿就能记住"的方式教育。可当孩子在月考中再次考砸,父亲发现孩子开始躲着自己,甚至在饭桌上突然大哭大闹。这种教育方式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,当孩子感受到威胁时,就会用极端行为来对抗。我们常说"棍棒底下出孝子",但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伤害。

有个案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。一对夫妻因为孩子沉迷手机,每次争吵都以打骂告终。直到孩子在某个深夜突然离家出走,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孩子说:"你们总是打我,我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了。"这句话让父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,也让我们看到暴力教育对亲子关系的毁灭性影响。

在咨询中我发现,很多家长把"打"当作教育的最后手段。但事实上,当孩子被打了,他记住的不是道理,而是疼痛。一位母亲曾告诉我,她打完儿子后,儿子默默把书包收拾好去上学,但第二天依然重复同样的错误。这种循环就像在孩子心里筑起高墙,父母的怒火反而成为阻碍沟通的障碍。

教育需要智慧,更需要耐心。我见过一个父亲改变了方式,他不再用"打"来解决问题,而是和孩子约定每天20分钟的"冷静时间"。当孩子情绪激动时,父亲会带着他去阳台看星星,用平静的方式沟通。三个月后,孩子开始主动分享学校的事情,父母也终于看到了教育的曙光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理解。当父母把"打"当作教育工具时,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波动。有位母亲曾说,她打完儿子后,发现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,这让她意识到暴力教育的残酷真相。

在家庭教育中,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:认为严厉才能管教。但事实上,当孩子感受到被爱,他才会愿意接受引导。我见过很多家庭通过建立规则、设立奖惩机制,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。比如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玩30分钟手机,孩子在遵守规则的同时,也建立了责任感。

教育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当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急于求成时,往往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。有位父亲分享过他改变教育方式的过程:他开始每天记录孩子的进步,用鼓励代替批评。半年后,孩子不仅成绩提升,还主动帮助弟弟学习。

每个家庭都值得拥有更好的教育方式。当我们放下手中的"戒尺",学会用理解代替愤怒,用沟通代替对抗,孩子才会真正敞开心扉。我见过太多因为打骂而破裂的亲子关系,也见证过无数通过改变教育方式重拾信任的家庭。教育的本质,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用伤害换取服从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