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爸妈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的孩子
记得有位父亲带儿子来做咨询,孩子正在为高考志愿纠结。父亲坚持要孩子学金融专业,认为这是"体面的工作",可孩子却执着于考古专业,甚至在咨询室里掏出一本《考古学概论》。父亲震惊又困惑:"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?"孩子却说:"每次和你说我要学考古,你都说'别做梦了',现在我只想证明你错了。"这样的对话暴露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深层的矛盾——用成年人的逻辑丈量孩子的梦想,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。
有个初中生因为沉迷手机被父亲没收,孩子在日记里写道:"你们总说手机害人,却从没问过我为什么想看那些视频。"父亲却认为孩子是在逃避学习,甚至用"你看看隔壁小王"来对比。这种单向的评判就像用尺子量不同形状的物体,结果总是扭曲的。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父母愿意蹲下来,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。
我曾见过一对母女在咨询室里对峙。母亲指责女儿"不听话",女儿反驳"你们根本不了解我"。母亲说女儿总在深夜偷偷刷短视频,女儿却解释那是缓解焦虑的方式。当母亲终于翻开女儿的笔记本,发现密密麻麻的笔记里写着"今天数学课老师讲的内容,我完全听不懂",才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表面的叛逆,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迷茫。
有些父母把"为你好"当作沟通的唯一方式,却不知这句话可能成为孩子的枷锁。有个高中生在咨询中哽咽:"每次我说想休学,你们就说我有病;每次我说想退学,你们就说我有心理问题。"父母始终认为孩子需要稳定的生活,却没意识到孩子需要的可能是被理解的勇气。这种错位的关爱,往往会造成最深的伤害。
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正在破茧的蝴蝶,他们渴望被看见,却害怕被评判。有个男孩因为和父亲发生争执,连续三天没说话。父亲在咨询中懊悔:"我以为他不听话,其实他只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。"这种顿悟往往来得太迟,但正是这些迟到的觉醒,让我们明白理解不是天赋,而是需要学习的技能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,他们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爱,可能在不同的领域发光。父母需要的不是改变孩子,而是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。当一位父亲终于理解女儿痴迷的动漫不只是消遣,而是她表达情感的载体时,亲子关系开始有了转机。这种理解的突破,往往始于父母愿意放下"正确"的执念,去倾听孩子真实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