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不想上课怎么沟通
有些孩子把“不想上课”当成逃避作业的借口。去年遇到小雨,她每天放学后都把书包扔在沙发上,说:“我今天在课堂上什么都没听进去。”其实她只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游戏上,但妈妈总是在她做作业时反复询问课堂情况,反而让孩子更抗拒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学会“换位思考”,先问问孩子:“你今天最想和我分享的是什么?”而不是直接追问“你上课听懂了吗”。
当孩子说“同学都不理我”,往往意味着社交焦虑在作祟。上周有个叫小浩的男孩,每天早上都要反复确认:“我今天穿这件衣服会不会被嘲笑?”他其实不是不想上课,而是害怕在课堂上被忽视。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创造“安全对话空间”,比如在晚饭时说:“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?妈妈愿意听你说。”用轻松的语气打开话题,比在课堂前逼问更有效。
有些孩子把“不想上课”当成自我惩罚。去年有个叫小雅的女生,每次考试失利后就会说:“我再也不去学校了。”她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逃避失败带来的痛苦。这时候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需求,而不是单纯纠正行为。可以试着说:“你愿意和妈妈聊聊考试时的感受吗?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把对抗转化为合作,往往能化解孩子的抵触情绪。
家长常犯的错误是把“不想上课”等同于“不听话”。上周有个爸爸,看到儿子赖床就吼道:“再不起来就别上学了!”结果孩子更害怕了,第二天装病请假。其实孩子只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课堂的恐惧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了解背后的原因,比如问:“你今天最期待什么?是想和同学一起玩,还是想和妈妈聊聊天?”用开放性问题代替命令式语言。
当孩子说“我就是不想去”,不妨问问自己:“是孩子真的不想,还是我在逼迫?”上周有个妈妈,发现女儿总是抱怨“课堂太无聊”,后来才知道女儿在课堂上偷偷写小说。这时候需要调整沟通方式,比如和孩子说:“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把课堂变成创作灵感的来源?”把抗拒转化为兴趣,比强制要求更有效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春天的花苞需要时间绽放。当孩子说“我就是不想上课”,可能是他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。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强迫,而是用理解搭建桥梁。上周有个孩子因为被同学孤立而拒绝上学,妈妈没有责备,而是陪他一起做手工,用行动传递支持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抗拒的情绪就会慢慢消散。
教育是双向奔赴的旅程,孩子不想上课时,家长不妨先放下焦虑。就像夏天的蝉鸣需要时间适应,每个孩子都需要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当我们用倾听代替说教,用陪伴代替指责,那些看似顽固的抗拒,终会在理解中化为成长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