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青春期孩子自闭怎么办
郭利方
最近遇到一位妈妈,她告诉我儿子上初中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以前放学回家会叽叽喳喳说学校趣事,现在连晚饭都闷着头吃。她试过各种方式沟通,甚至买了新手机想拉近距离,结果孩子把手机锁进抽屉,说“不想说话”。这样的场景在咨询室里并不少见,青春期的自闭像一层看不见的茧,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。
自闭的表现往往不直接,比如孩子突然对家人冷漠,拒绝参与家庭活动,或者成绩下滑却不愿解释原因。有位父亲分享,他儿子以前放学会主动分享同学的笑话,现在连书包都懒得打开,只说“没心情”。这种变化让父母感到焦虑,却常常陷入“你怎么又不说话”的指责中,反而加剧了孩子的疏离。
其实孩子自闭的背后,是情绪的“过载”和需求的“错位”。比如,一位女孩在青春期因父母频繁比较她和姐姐的成绩,开始回避所有交流,甚至把房间门反锁,用手机刷视频度日。父母却误以为她“叛逆”,忽略了她渴望被理解的真正需求。青春期的孩子像被按下暂停键的齿轮,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指令,而是被看见的空间。
沟通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。有位妈妈发现女儿开始用“嗯”“哦”敷衍对话,于是不再追问“今天怎么了”,而是默默准备女儿最爱的奶茶,放在她书桌前。第二天女儿突然说:“妈妈,我其实很累。”这种“留白”的沟通,反而让亲子关系有了裂缝的可能。
父母要学会“制造缓冲”。比如,当孩子拒绝交流时,可以尝试用共同活动代替直接提问。有位爸爸发现儿子沉迷游戏,就和他约好每周三晚上一起打游戏,结果孩子主动分享游戏中的挫折,甚至开始讨论如何改进策略。这种“以兴趣为桥梁”的方式,比逼迫孩子开口更有效。
青春期的自闭不是终点,而是孩子在寻找自我表达的方式。有位初中生因被同学嘲笑外号,开始拒绝与人交流,但父母没有强迫他“振作”,而是陪他一起设计新的社交策略,比如先和最亲近的同学建立联系,再逐步扩大范围。三个月后,孩子在班级活动中主动发言,让父母看到希望。
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愿意调整视角。当孩子沉默时,不是在对抗,而是在重新整理内心的秩序。有位妈妈曾因为儿子沉迷手机而愤怒,后来发现他其实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情绪,于是和他一起制作“情绪日记”视频,结果孩子开始主动分享内心世界。
青春期的自闭需要父母用“慢节奏”去回应。就像一位女孩在父母争吵后躲进房间,后来妈妈学会了在深夜轻声问一句“睡得好吗”,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。这种温柔的触碰,往往比激烈的情绪疏导更能让孩子卸下防备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追赶,而是等待。有位父亲发现儿子开始用画画表达情绪,于是不再催促他说话,而是默默收藏他的画作。当孩子在画中画出内心世界时,父母终于明白:沉默不是拒绝,而是另一种语言。
面对青春期的自闭,父母要做的不是“打破茧房”,而是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翅膀。就像那位在父母离异后封闭自己的少年,后来在心理咨询中逐渐学会用文字书写情绪,最终在作文比赛中获奖。这种转变证明,理解比强迫更有力量,陪伴比指责更显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