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上初中厌学怎么办
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成绩下滑。小明的妈妈每次看到孩子成绩排名靠后,就会焦虑地问"怎么又考这么差"。可孩子只是沉默,直到一次家长会后,老师发现小明的课本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:"我数学根本听不懂,老师讲得太快了"。原来孩子在课堂上跟不上节奏,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的焦虑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压力,就像在雨天给淋湿的种子再浇一瓢水。
也有孩子因为同伴关系变得抗拒上学。小雨的爸爸发现女儿最近总说"不想去学校",但问起具体原因,孩子却支支吾吾。直到有一天,小雨偷偷告诉妈妈:"小美说我长得丑,我根本不敢和别人说话"。原来孩子在班级里感到孤独,害怕被嘲笑,这种心理创伤比任何学科知识都更难跨越。当孩子把学校当作社交的战场,学习就变成了额外的负担。
还有更隐蔽的抗拒,比如用"生病"逃避上学。小杰的妈妈发现孩子连续三天发烧,却在医院里偷偷刷手机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其实是在逃避数学课,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难了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如果只关注表面症状,就错过了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。就像看到一棵树的叶子发黄,却不知道是根部长了虫。
面对厌学,家长需要先学会观察。可以留意孩子书包里的变化,比如突然出现很多涂鸦的笔记本;关注孩子作息时间的调整,比如晚上熬夜玩手机;观察孩子和同学的互动,比如不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。这些细节往往比直接询问更能揭示问题。
解决之道不在于逼迫孩子学习,而在于重建连接。有位父亲发现女儿沉迷游戏,不是没收手机,而是和女儿约好每天一起打半小时游戏。当孩子发现父亲能和她讨论游戏策略,反而开始主动分享学校趣事。这种平等的互动,比说教更有力量。
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。小美妈妈发现女儿总在写作业时发呆,就和孩子商量每天留出半小时"自由时间"。没想到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开始画画,后来还把作品贴在教室墙上。当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,学习的阻力自然会减小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厌学背后可能藏着对关注的渴望、对认可的期待,或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急于解决问题,而是先走进孩子的世界。就像园丁不会直接修剪枯枝,而是先了解它为什么枯萎。当理解成为桥梁,改变才会真正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