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没心眼怎么教

admin 3个月前 ( 08-09 ) 16
孩子没心眼怎么教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困惑地描述:"孩子怎么总是不考虑别人感受?""明明知道对错却还是做出来?"这些看似"没心眼"的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孩子对世界的独特认知。去年遇到一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困惑地描述:"孩子怎么总是不考虑别人感受?""明明知道对错却还是做出来?"这些看似"没心眼"的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孩子对世界的独特认知。去年遇到一个案例,5岁的朵朵在幼儿园总把同伴的玩具抢过来玩,老师多次提醒后依然我行我素。家长发现,当其他孩子哭闹时,朵朵反而觉得"好玩",这种纯粹的快乐感让大人既无奈又心疼。

孩子天性中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直接性,常常表现为对规则的困惑。记得有个男孩在超市抢着要买糖果,妈妈生气地说"不可以",他却理直气壮地反驳:"你不是说要买给我吗?"这种逻辑看似荒谬,实则是孩子尚未建立"他人需求"与"自我需求"的区分。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看到别人跌倒会兴奋地大叫"看呀",却不知道要扶起对方。

社交技能的培养需要具体场景的浸润。有个女孩在集体活动中总插队,老师让她排队时,她会皱着鼻子说:"我想玩"。家长后来发现,孩子其实不懂"等待"的意义,就像学龄前儿童对时间概念的模糊。这时候需要把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体验,比如用"排队就像过马路"这样的比喻,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秩序的重要性。

语言表达的纯真往往带来意外伤害。有个男孩在幼儿园说:"你长得真丑",家长发现这并非恶意,而是他尚未理解语言的分寸。就像小猫抓沙发时不知道要轻柔,孩子也需要学习"温柔"的表达方式。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用"我觉得"代替"你",把攻击性语言转化为表达感受的工具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对世界的理解需要耐心等待。有个家庭发现,孩子总是把别人的食物拿走,后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,让孩子体验被拿走食物时的感受。当孩子说出"我也不想拿别人的东西"时,这种自我觉察的觉醒,往往比说教更有效。教育不是改造,而是帮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,慢慢建立起对他人感受的感知力。就像春天的种子需要时间发芽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关键在于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引导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