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上课爱动的孩子怎么办

admin 3周前 ( 08-04 21:45 ) 10
上课爱动的孩子怎么办摘要: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经常遇到家长焦虑地询问:"老师说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,是不是有什么问题?"这种担忧背后,往往藏着一个真实的困境:当孩子像小陀螺一样在课堂上不停转动时,家长既想理...
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经常遇到家长焦虑地询问:"老师说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,是不是有什么问题?"这种担忧背后,往往藏着一个真实的困境:当孩子像小陀螺一样在课堂上不停转动时,家长既想理解孩子的天性,又担心影响学习。让我们用三个真实的故事,看看这些"动来动去"的孩子到底在经历什么。

上周,一位妈妈带着六岁的朵朵来找我。她说孩子在幼儿园总爱跑来跑去,老师说这是"不守规矩",可回家后发现朵朵只要听到有趣的故事就能安静听完整。这种反差让家长陷入困惑,其实孩子只是把课堂当成了游乐场,他们需要的不是强制的安静,而是让注意力自然流动的方式。

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,小杰的课桌永远在震动。他总把橡皮擦当成了跳跳糖,铅笔盒成了迷你蹦床。班主任多次提醒后,小杰的数学成绩从90分跌到65分。但观察发现,他解题时眼睛发亮,只是无法控制身体的兴奋。这种"动"和"静"的矛盾,就像两股看不见的力量在争夺孩子的注意力。

有个特别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一个七岁男孩在课堂上总是摆弄文具,被老师认为是不专心。但家长发现孩子在画画时能专注三小时。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方式,让男孩在数学课上用彩笔画几何图形,他的专注力反而提升了。这说明孩子的能量需要合适的出口,而不是被强行压制。

家长常陷入的误区是把"动"等同于"不听话"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量表达方式,就像有的孩子用跳舞释放活力,有的用摆弄玩具保持清醒。建议家长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,比如喜欢什么颜色、哪种游戏能让他专注。在教室里可以尝试让动来动去的孩子担任"课堂小助手",用他们的活力带动其他同学。

教育者也需要调整策略,把传统课堂变成互动空间。比如在语文课上设计"角色扮演"环节,让喜欢动的孩子当小演员;在科学课上增加实验操作时间,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。当孩子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保持专注时,课堂纪律问题自然会缓解。

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个"能量收集"游戏:每天记录孩子在哪些时候特别专注,哪些活动让他坐不住。发现规律后,把需要静心的任务和孩子喜欢的活动结合起来。比如写作业前先做5分钟的深呼吸练习,或者把阅读时间安排在孩子最清醒的时段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能量体,就像春天的柳条需要不同的修剪方式。重要的是理解这种"动"背后的需求,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。当家长和老师能用更灵活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能量,那些在课堂上蹦蹦跳跳的小身影,反而会成为充满生命力的风景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