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7岁孩子爱打人是什么原因
上周有位妈妈找到我,她儿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打妹妹。"我明明没惹他,他就是无缘无故地动手。"她反复说着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每天在学校都要和同学抢座位,回家后却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妹妹身上。当孩子无法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不满时,就会寻找替代出口,就像被压弯的弹簧突然释放。
另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小轩在幼儿园总是把玩具摔在地上,老师问起时,他只是摇头。直到家长发现,孩子每次想玩新玩具时,都会因为"别人先拿到"而崩溃。这种对公平的执着,其实源于对掌控感的渴望。当孩子发现自己的需求无法被满足时,就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——动手。
有些孩子打人是为了获得关注。小雨的父母工作繁忙,很少主动和孩子互动。孩子发现只要打人,妈妈就会立刻过来抱他、哄他。这种错误的因果关系,让暴力成为吸引注意力的捷径。就像大人有时候用吼叫来获得关注,孩子也会用肢体冲突来证明自己存在。
在游乐场里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:孩子因为排队而跺脚、拉扯,甚至扑向工作人员。这些行为背后,是孩子对规则的不理解。他们尚未掌握用语言表达诉求的能力,就像刚学步的婴儿用抓握来探索世界。当孩子觉得"我不要排队"比"我要玩"更直接时,就会选择用暴力打破秩序。
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出口。小浩的爸爸发现,孩子每次打人后都会说"我生气了",但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。于是他们一起玩"情绪气球"游戏,把愤怒写在气球上,再用语言表达出来。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方式,让孩子逐渐学会用"我好难过"代替"我要打你"。
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制止,而是建立情绪缓冲带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时,可以先抱抱他,说"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",再引导他用语言说出原因。就像给小树苗搭建支架,而不是直接剪断枝桠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打人的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故事。有的是想表达被忽视的委屈,有的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,有的是模仿了周围人的行为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蹲下来,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理解他们无法说出口的困扰。当孩子学会用语言代替拳头时,那些困扰自然会烟消云散。